
第四个阶段是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。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深入发展,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逐渐提升至经营管理的层次。许多知名学者如朱兰、石川馨、久米均等人提出了许多有关这一领域的观念和理论,“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”这种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。
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可概括为四个阶段。首先,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传播质量管理知识,日本企业开始接触并学习这一新理念与方法,虽当时并未完整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,但其对日本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著,至1970年代,质量管理已渗透至日本企业基层。
质量管理的四个发展阶段包括: 质量检验阶段: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生产完成后对产品进行检验,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质量标准。这种方法通常是反应性的,意味着问题只有在产品完成后才能被发现。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:在这个阶段,质量管理开始采用统计方法来控制和改进过程。
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。1986年,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,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,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。因此,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。
三全 三全——是指对全面质量、全部过程和由全体人员参加的管理。下面是我整理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特点,欢迎大家阅览和收藏! 自从费根堡姆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以来,全面质量管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和推广应用。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最具效果的当属日本企业。
第一个阶段是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。1950年,戴明博士在日本进行了质量管理讲座,促进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在日本的传播。尽管此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尚未完全成型,但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到1970年代,质量管理已成为日本企业基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日本企业7S活动简单、实用的现场管理方法。7S活动起源于日本,并在日本企业中广泛推行,其具体含义和实施重点如下:整理 就是彻底地将要与不要的东西区分清楚,并将不要的东西加以处理,它是改善生产现场的第一步。
全面质量管理不但要求质量管理过程中有控制程序,而且要有改进程序。◆综合性 全面质量管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。所谓综合性,指的是综合运用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,并 且组成多样化的、复合的质量管理方法体系,从而使企业的人、机器和信息有机结合起来。
企业内部的“质量管理”教育。(教育内容,方式方法,时间,地点,规模和效果评价) 企业内部定期的“整理整顿” 合同,产品规格,标准化。 综合考虑“国内外用户”的使用环境条件,包括文化的理解。 将“让客户满意”这种“心意”深深植于产品的研发生产制作中去。
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,日本企业根据市场多样化的品质需求,品质管理突出抓了设计开发的品质保证;八十年代品质管理的重点转向开展合理化运动(台资企业或叫治善小组),努力降低成本,保持产品的竞争力;九十年代品质管理又突出了环境保护,节省有限资源,适应新的竞争形势需要。